【作者简介】
吕冰,中共河南省委教育工委专职委员,研究方向:教育管理,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教育,思想政治教育。
【摘要】
近年来,新冠疫情迁延反复、多点散发,对经济社会发展造成巨大冲击,就业总量叠加压力和长期存在的就业结构性矛盾,毕业生就业呈现出就业预期明显降低、体制内就业偏好增强、灵活就业的趋势加剧、慢就业比例有所上升、自主创业意愿不强等鲜明特点。党的二十大对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就业作出新部署新要求,贯彻落实好党的二十大精神,促进毕业生更加充分就业,迫切需要政府、高校因势利导,健全体制机制、强化政策保障、拓宽就业渠道、创新工作方式,高质量推动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。
【关键词】
高校毕业生;就业;就业指导
【文本引用】
吕冰.高校毕业生就业新趋势及应对策略[J].中国大学生就业,2023(01):03-08
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“强化就业优先政策,健全就业促进机制,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”,[1]再次把就业摆在事关全局的重要位置。高校毕业生是宝贵的人才资源,是社会就业群体中最具活力和最具创造力的群体,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理应成为落实就业优先政策的重中之重。近年来,新冠疫情迁延反复,对经济社会发展造成巨大冲击,给毕业生就业带来诸多挑战。毕业生就业预期有明显降低、体制内就业偏好增强、灵活就业的趋势加剧、慢就业比例有所上升等特点更加突出,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总量压力、结构性矛盾和疫情反复相互叠加的结果。解决好这些问题,迫切需要政府和高校因势利导,在方式方法上不断创新,推动就业指导服务工作提质升级,更好地服务毕业生就业创业。
一、高校毕业生求职择业趋势变化
2019年底疫情以来,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,2020-2022届毕业生总量分别达874万、909万、1076万,可谓是体量庞大、增量巨大。与此同时,受疫情影响,经济发展下行压力增大,市场主体吸纳毕业生就业能力减弱,毕业生求职面临诸多挑战,其择业就业呈现出四个鲜明特征。
(一)就业预期有明显降低
2022年5月,智联招聘发布《2022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》,[2]从期望月薪和签约薪酬两个维度进行了调研,报告显示,2022年55%的毕业生降低了就业期望,毕业生平均期望月薪为6295元,较上年的6711元下降约6%。从签约薪酬上看,已签约的应届毕业生平均签约月薪6507元,同比下降12%。毕业生对薪酬的心理预期和平均实际签约薪酬下降,表明毕业生愿意降低薪资要求,以适应市场选择。
(二)体制内就业偏好增强
疫情之下毕业生就业“求稳”心态加剧,毕业生选择党政机关、部队、事业单位、国企等单位就职的倾向显著。[3]以2023年国考为例,国考报名人数250.3万人,较2022年国考报名人数增加24%,国考平均职位竞争比60.3∶1,部分热门岗位甚至达到5800∶1。智联招聘数据显示,应届生国企就业偏好位居榜首,占比44.4%,高于2021年的42.5%,较2020年上升8.4%。以国家电网招聘为例,国家电网2023招聘一批各直属单位总计报名人次超过6万人次,报名人次也高于国网2022年招聘的5万人次。国企单位的招聘热度居高不下,反映出毕业生求稳心态有增无减。
(三)灵活就业形式逐渐走热
《中国灵活用工发展报告(2021)》蓝皮书公布的数据显示,2020年中国企业采用灵活用工比例约55.7%,比2019年增加约11个百分点,近30%的企业打算稳定或扩大灵活用工规模。[4]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,截至2021年底,全国灵活就业人员已经达到2亿人。随着数字经济等新经济、新业态的快速崛起,一批新就业形态和新职业应运而生,这对于90后和00后毕业生具有较大的吸引力,推动了新就业形态和就业机会的增长。根据教育部学生服务与素质发展中心数据统计,2020届和2021届全国高校毕业生的灵活就业占比均在16%以上。根据北京大学“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”课题组调查数据,2015年以来,毕业生“单位就业”占比一直在40%以下,2021年这一占比下降至新低,仅为32.1%。[5]
(四)慢就业比例有所上升
面对越来越“内卷”的就业形势,“慢就业”可以给年轻人一个缓冲期。智联招聘发布的《2022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》显示,2022届高校毕业生中,15.9%的毕业生选择慢就业、缓就业,较去年提高3个百分点。根据2022年9月河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调研数据显示,高校毕业生报考专升本考研的比例逐年攀升,2021年河南专升本报名19万人,较上年增加3.3万人,医学类专科毕业生专升本报考比例超过80%;考研率居高不下,有毕业生明确表示如果没有考上,将会选择“二战”考研,2022届高校毕业生当中“慢就业”“缓就业”现象增多。
(五)自主创业热度有所减退
大学生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,如何开始创业尚未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,对疫情的制约性影响无法准确预估。而政府有关部门和学校将